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我的故事-2

在東亞地區,尼泊爾以盛產茶葉與織品等等出名,但其實尼泊爾最有名的不是這些:茶葉以印度東北方大吉嶺最為有名、織工以喀什米爾最細緻、而藏地的犛牛毛也比尼泊爾產的羊毛還暖活。

在尼泊爾我們都買得到這些東西,但其實尼泊爾以銅器最為有名,尤其是佛像:
傳說,大師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要先知道的是,釋迦牟尼不是他的本名:他的名字是Shidatha,意思是「創造意義」,姓Shakya,也就是釋迦,意思是能力,氏瞿曇,意思是甘蔗。而牟尼是對聖人的尊稱。),由於政治因素導致他的家族-釋迦族被當時印度最大國Goshala所滅族。而大師為了讓後代人們知道他的本生故事,所以將雕塑佛像的天職託付給了一族工藝精湛的人們。
在印度古代,鐵匠、銅匠等是最為下賤的職業,大師為了要報答那些人們,因此將「釋迦」一姓賜與他們,而釋迦一姓在當時是最高貴的種姓之一。這族人們就以釋迦族的名字留存了下來,直到今日。

這個傳說與史實是否相符我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的是尼泊爾銅像工藝可以說是獨步天下。那一尊尊的雕像、銀器、銅器等等,都是以手工製作,精緻無比:那一朵朵蓮花、一串串珠子的紋路;身體各部位的曲線都是如此的維妙維肖,就恰似真人縮小了或坐或站在那兒一般真實。

這些雕像的雕塑者們大都聚集在尼泊爾首都Kathmandhu的南方,一個叫做Pathan的地方,但那裡其實是當地人或內行人才知道的場所。一般觀光客或是朝聖者比較能接觸到這些手工藝品的所在,是尼泊爾名聞遐邇的Boudhanath,或者又叫做四眼天神廟、滿願塔、夏絨卡秀塔等等。
由於尼泊爾的房子大多不超過四層樓高,所以高達36公尺的Boudhanath看起來就特別顯眼。傳說那是藏傳佛教祖師Padma Sanphava-蓮花生大士(第一次聽到這名字讓我以為原來花生也是神阿XD)在過去世所建造的,在裡面藏有過去諸佛的骨舍利(也就是化石啦)和種種的聖物。
這個地方在二十世紀以前並沒有特別受到重視,由於王宮與 Boudhanath 兩者是在Kathmandhu 谷地裡相對遙遠的兩個方向,因此早期的建設與文化重心其實是遠離此塔的。


但在1950年代,當毛澤東派出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跨越了漢藏邊界打箭爐之後,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有大量的藏人陸續逃離藏地,湧入鄰近的尼泊爾、不丹印度以乞求庇護。尤其是當1959年藏地政教領袖達賴喇嘛帶領西藏地方政府官員離開藏地後,這樣的情況更加的嚴重。
鄰近各國為了安頓這些國際難民,各自劃分了部分的區域作為「藏人村」、「難民營」等,而在尼泊爾,政府將 Boudhanath一代的地方規劃給藏人們發展營生。

時至今日,在尼泊爾的藏人們早已不再是難民,他們憑著他們的生意頭腦在周邊開設了一家家的餐廳(有趣的是痛恨被漢族「侵略」的藏人們提供的卻都是中式餐飲)、文物館、雜貨店、唐卡(藏人傳統布畫)店等等。趁著6、70年代在歐美受到嬉皮主義影響,而來到南亞地區想要尋找神祕的東方藝術等等的潮流而大發橫財。

鄰近地區也就成為了藏人的聚集地,他們在那兒置產生子,許多藏人過的日子都比本地尼泊爾人更加的富庶。在凌晨與傍晚的時間,都能看到大量的藏人繞著佛塔,禮拜、讚頌、持咒、轉經輪等等;這些實質與非實質的文化氛圍使得 Boudhanath成為Kathmandhu的兩大觀光區之一。

據說,在第一眼看到 Boudhanath的時候要立刻許下願望,那所許的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所以 Boudhanath又叫作滿願塔。
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不知道;因為我第一次看到 Boudhanath是在Bajor的摩托車上,一路往Katthmandhu郊外的山丘上前進。在那裡,是已經等我等了幾千年的古老知識。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