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研究短文(2011-淺談宗門見地分嶺)

淺談宗門見地分嶺

離二邊主釋迦尊 二勝六嚴瞻部光 
直至蔣貢上師寶 略闡諸見故禮敬

自從釋迦.瞿曇.悉達多與二十五歲那年放棄了放逸耽樂的王宮後 經過了六年嚴刻苦行的日子,接著瞭悟到過度安樂與過度刻苦的修行方式都不是追求真理的好方法,而依照平衡苦路的中道,在三十二歲時 於摩羯陀中土中心菩提加耶,在四月八日破曉之時,體悟真理,成為了大覺者,梵語叫做佛陀. 

儘管佛陀他老人家對真理的認知從來不變,但為了適合不同眾生的程度,在接下來的四十九年中,他老人家說出道理互相違背的三派學說,也叫做三轉法輪: 
初轉四諦法輪 再轉無相法輪 三轉分別法輪  
依照這三個法輪而發展出來的教派高達三位數,但總的來說,可分為四個學派: 
依四諦法輪的聲聞乘學說 
依無相法輪的大乘早期中觀學說 
依分別法輪的大乘早期唯識學說 
依分別法輪的大乘法性學說 

這些學派在佛陀他老人家在世時都不存在,而在他以八十一歲的世壽去世以後,這些教派分別逐漸成熟的時間是:  

聲聞乘,依照四諦法輪的教義為主而已跟隨任何智者的論釋為次要,經過數次分裂,在公元四世紀發展出約二十個學派,在律學與對法學的研究無學派能出其右.現僅存三個學派,遍佈于南亞與東南亞,自稱:上座部,他稱:小乘佛教或南傳佛教. 

大乘早期中觀學說,在公元二世紀 由怙主-龍樹為解釋無相法輪的大般若經所著的中論而產生,後由聖天 佛護 清辨 寂天 靜命等學者完整其學說並分裂為五個學派.現存于北亞 東北亞一帶.普遍為藏傳及北傳部分學者所追隨. 

大乘早期唯識學,于公元三世紀由世親論師依照其兄長聖哲-無著所著的慈氏五論並參考以楞伽經為首的六部經典而寫下的二十頌與三十頌所發展,並于公元六世紀成熟,著名的翻譯家唐三藏-玄奘就是這個學說的追隨者,並成為首先將它帶回中國的大師.有趣的是,由於這個學說在南亞東南亞受到聲聞乘以及在西藏受到中觀與法性學者的排斥,現只存在于中國且追隨者眾.  

大乘法性學說,于公元三世紀由聖哲-無著所著的究竟一乘寶性論與現觀莊嚴論所發展,相傳這兩部論是由補處-彌勒教授給聖哲-無著,此說法是否為證明學說正統而來待考.著名的禪宗 華嚴宗 天台宗 密宗等皆是由此學說發展而來,現存于東亞與東北亞.

普遍的學者認為這四個學派的高低之分為:(由低至高) 
聲聞乘 大乘早期唯識 大乘早期中觀 大乘法性  

聲聞乘 認為除了最微物質與最微精神是絕對存在(又叫做二自相)之外,一切的事物皆是相對存在 都是由更小的單位組合而成,不是真實不變的.  

大乘早期唯識則以嚴謹的邏輯破除了最微物質存在的可能性,認為只有最微精神的絕對存在,承許一切外在的事物的事物都只是心的顯現也就是相對存在,並且依照分別法輪為根據,提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覺悟的自性)的看法.  

大乘早期中觀則更進一步地破除了最微精神,並認為一切事物解釋相對存在,並沒有絕對存在的東西.  

大乘法性學說則認為中觀學者忽略了如來藏的重要性,以及如果一切皆是相對的,那因為對佛陀來說相對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自己也觀察不到自己了. 
因為這兩個原因,法性學者反對中觀的學說,繼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如前所述,法性學說創始者聖哲-無著與唯識學說創始者世親論師是同母異父的兄弟,部分學者認為世親開創唯識學說是為了替其兄的法性學說作入門引導,因此這兩個學說是極為相似的:  
唯識:眾生都有如來藏 如來藏是心的本性/外在都是心的顯現/心絕對存在  
法性:眾生都有如來藏 如來藏是心的本性/外在都是心的顯現/心相對存在  
不但如此,法性學說更進一步的闡釋了如來藏的完美,並號稱一切眾生的本性就是覺悟圓滿,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那層覆蓋金子(佛性)的泥巴(煩惱),而不是為了把自己變成佛陀. 
簡單來說,法性學者以如來藏為絕對存在,其餘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如來藏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他遠離一切二元的概念.  

儘管大乘佛教在研究上有這三大學派,但在實踐上則不謀而合的統一以法性學說為實踐的理論基礎. 

在這之中,唯一一個從研究,到實踐理論,到實踐過程完整的追隨與落實法性學說的教派只有一個. 

這就是藏傳佛教舊譯派,也就是密宗.



2011年12月28日著 2012年4月16日首次編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